開封·北宋東京外城墻遺址公園綠化一期工程
開封·北宋東京外城墻遺址公園一期(原夷山廣場),作為開封市打造北宋東京外城遺址“公園環”的起步工程,景觀面積9505㎡,位于夷山大街與大梁路交叉口東北角。(施工單位:南陽景藝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)其周邊有商業區(中洲國際酒店、小宋城、金茂廣場)和居住區(東京國際)。毗鄰的大梁路猶如開封的“長安街”,是貫穿開封新城到老城的重要形象大道、旅游景觀大道。
北宋東京城外城,始建于后周顯德年間,北宋定都后,由于開封地勢坦蕩,無山巒天險,為了加強城防,除在城內多駐軍外,再就是對城池進行加固整修,增補展筑,深溝壁壘,加強防范。
史書記載,北宋時期對外城進行過十余次增修,和后周時期的外城相比,北宋東京城雖然在長度上變化不大,但質量上卻有了明顯提高?!皷|都外城,方圓四十余里。城壕曰護龍河,闊十余丈,壕之內外,皆植楊柳,粉墻朱戶,禁人往來……城墻每百步設馬面戰棚,密置女頭,旦暮修整,望之聳然。城里牙道,各植榆柳成蔭,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庫,貯守御之器,有廣固兵士二十指揮,每日修造泥飾,專有京城所提總其事?!?/span>
北宋東京外城經過宋金戰爭,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壞,金定都開封時曾稍加修復,金末蒙古人攻打開封時,外城城墻再次遭到嚴重損毀。曾有記載元末“盡毀天下城隍,開封城亦僅余土阜”。明代時“僅余基址,有門不修,以土填塞,備防河患”;清道光二十一年,黃河決口,外城全部淹沒于地下,不見蹤跡。
1981年,開封宋城考古隊對東京城外城進行過調查與勘探,獲得了外城的大致位置。整個外城呈東西略短、南北稍長的長方形,周長29120米左右,折合宋里約52里,與文獻記載的“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”基本吻合。東墻基基本呈直線,中段稍內弧,東南角位于駐軍某部院內,向北經文莊、大花園、沙崗寺、王墳、大巴屯、辛莊一線,全長約7660米,墻體距地表深約0.5米至5米,墻寬10至20米。南墻基,基本呈直線,中段彎曲稍內弧,南起西高屯村,北經五頃寺、南鄭門、土城、郭莊、林場至護城堤,全長約7590米。墻體距地表深約0.2至3米,墻寬與東墻同,西墻保存相對較好。南墻基,自東向西經開封制藥廠、煙廠、郭屯、蔡屯至西高屯,全長約6990米,墻體深度不一,寬與東西墻同。北墻基,受洪水沖擊破壞嚴重,全長約6940米,寬15米左右。
按照開封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,沿宋外成遺址設置寬為60的帶狀綠地,是我市“一河、兩區、三廊、四環、九帶”綠地系統布局中“四環”的重要一環。2019年啟動建設并完成的一期工程位于開封外城墻遺址上,承當起迎客而來的責任和擔當。依據《東京夢華錄》卷四“魚行”條記載,北宋外城多是描述市井生活,開封外城墻向世人展現的是“百姓安居樂業,商業繁盛,欣欣向榮”的勝景。因此,公園的設計理念是以“樹外城形象、現市井生活”為文化意向,以“文化廣場、休閑設施”為功能定位,以“綠地盆景、植物搭配”為造景方向,從而打造精品園林景觀。
北宋東京外城墻遺址公園功能布局:對原綠地廣場重新劃分空間布局,形成兩個入口+一個中心廣場。場地設計上滿足文物保護要求及海綿要求,以綠地為主,采用透水鋪裝。景觀營造上保留場地原有大喬木、盆景式種植,常綠樹為主,點綴花灌木和色葉觀賞植物及季向植被,圍繞廣場、園路及入口形象空間營造不同的景觀氛圍。
南入口形象廣場:朝向大梁路,其位置相當于北宋的外城門“萬勝門”,設計手法對古代城墻、城門和屋舍元素利用,設計理念上“有站在城墻上”,從而形成外部連續高低錯落文化矮墻和內部的臺地花園;
北入口形象主要通過植物造景、喬灌草多層空間搭配,營造入口形象。
北宋東京外城墻遺址公園中心廣場:對原廣場進行改造,將廣場分隔出多個文化休閑空間,增設“龍紋屏風”展示北宋都城市井商業和增設休閑設施(休息廊)融入休憩+書吧+WiFi+管理等多重功能,服務市民和游客。